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 繁体文字浏览 获取学校资讯请访问大学论坛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在澳洲生活的N个“想不到”(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最爱红纤手 发表于 2016-5-18 16:1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您需要注册并登录,才能查看贴子完整内容和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6.华人社团多达百个,想不到!  

  澳洲华人社团是一个较年轻的华人移民社会。它具有自己的特色,除30多年来人口急剧增长、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来源多样化、组成成分复杂。从来源地方面分,他们中有来自东南亚、大陆、台湾、香港、新几内亚和太平洋岛国的,也有从欧洲、北美和南美洲转来的。从年代方面分,有老侨、新侨之分,老侨有几代之分,新侨又有直接移民和留学生再转移民之分。他们都有不同的求生经历;也有不同的教育水准。各地来的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也因地域和时代的变迁存有不同的解释和运用。此外,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信仰不同、语言也有差异。越南华人移民由于年龄较大,他们之间的交际语言以华语为主;新马港台甚至中国大陆的新一代华人移民却不一样,他们基本上都能讲英语,有的甚至不懂华语。有鉴于此,澳洲华人中历来就有许多热心人士,倡导成立了一个个华人社团,这种社团目前已接近200个之多,想不到!

  最初到澳洲的中国人,不管哪个时代,由于身处“少数民族”的地位,人生地不熟,受人欺负是必然的。特别是在种族主义肆虐的年代,留在澳洲的中国人过着倍受歧视,忍气吞声的生活,成为事实上的“三等公民”,有的甚至遭到杀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区精英和有识之士本能的考虑有三个:一是建社团(交流的需要)、二是办报纸(舆论的力量)、三是辟唐人街(活动的地盘)。所以,全世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华人社会的这三大标志性特征。

  然而,普通中国人就不同了,他们不愿意参加华人社团的活动,这在海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人信奉所谓“君子不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主要原因;然而,不愿意参加华人社团的活动也同华人社团本身有关。坦率地讲,华人社团的“来头”同社团本身并不成正比,有的只有几个人,而且没有固定的场所,影响力几无;华人社团的领袖和各个社团之间缺乏团结,也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再就是,活动也并不是每次都组织得非常好,活动的性质及组织者的组织能力都直接影响到它的吸引力。

  当然,话说回来,在海外,社团对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对在澳洲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恐怕就是工作了。有了工作,什幺都有。工作一没有,其它什幺都没有了。平常有工作还好,但一旦没工作了,那该怎幺办呢?当然是找工作。但假如你不参加社团活动,认识的人少,愿意帮助你的人就少,那你找工作的机率就更少了。

  指出海外华人社团多而杂、小而空的事实,也意在告诉中国人,到国外办事(特别是公事)应多循“正当路子”推进,切不可邀得几位冠以“全澳”、“澳中”的什么“主席”、“会长”之辈,吃上一顿饭,便自以为万事大吉了。因为正像“笑话”所说,在海外唐人街,你猛地叫一声“会长!”或“主席!”,十之八九会回过头来,而另外没有回头的那一两个人,兴许耳聋着呢!至于什么才是“正当路子”,请容我在以后慢慢道来。

  17.中国成最大移民国,想不到!  

  20世纪50年代前,澳洲政府奉行“白澳政策”,限制亚裔移民,因而当时在澳洲生活的华人基本只有两类,一类是19世纪移民到澳洲的华人的后裔,另一类是各国赴澳留学的华裔留学生。据统计,1961年居住在澳洲的中国出生的华人有1.5万人,1966年,全澳华人为2.7万人,占澳洲总人口的0.23%。1966年3月,澳洲政府初步废除了“白澳政策”,华人移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74年,政府宣布新的移民政策,即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自此,澳洲开始接纳大批华裔移民。70年代末,澳洲陆续收容来自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印支难民约8-10万,其中有一半是华裔。1991年来自中国出生的华人达到7.5万人。1994年,澳洲政府给予1989年6月20日以前抵澳的3.6万中国大陆留学生居留权,使当年全澳华人人口一跃超过40万。随后,这批留学生申请家人到澳洲,在几年间,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总数约15-20万人。此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合法和非法移民。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测得澳洲全国有华人66.7万名,占全澳人口的3.4%。据推测,现在全澳华人人口约70万人,占总人口的4%。

  2007年11月公布的澳洲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已成为澳洲第三大移民祖籍国,仅次于英格兰和新西兰。数字显示,在澳洲移民中,祖籍国是英格兰的为19%,祖籍国为新西兰的为9%。近十年来,祖籍国为中国者持续上升,连续超过意大利、越南、希腊和苏格兰,居第三位,达5%,总人数超过20万。

  又过了两年,2009年,澳洲国家统计局的季刊《澳洲社会趋势》上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许多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把赴澳洲留学当作获取居留资格的捷径。“2007-2008年度,共有4.4万名中国人和印度人获得了澳洲永久居留权,其中36%是在澳洲本土递交申请的,且大多是学生。”中国和印度分别是澳洲海外留学生的第一大和第二大来源国,两国留学生总计为澳洲的国际教育产业贡献了51亿澳元,超过产业总值的三分之一。

  国家统计局指出,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数量也有显著增长,这和两国各自人口的迅速增加不无关系。“2008年,在中国出生的澳洲人达到31万,约是20年前的6倍,而印度人的数量达到24万,约是20年前的4倍。目前在澳洲居住的中国人和印度人中约五分之二是在2006年人口普查的前5年中来到澳洲的。”

  报告还指出,和其他澳洲人相比,中印两国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印度移民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是其他澳洲人的3倍,而中国移民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是其他澳洲人的2倍。报告还归纳了中印两国移民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他们大多生活在大都市,年龄低于39岁,已经成家立业,且膝下儿女承欢。

  澳洲各年代四大主要移民来源地是这样的。1950年代: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德国、荷兰;1960年代: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1970年代:英国/爱尔兰、新西兰、南斯拉夫、黎巴嫩;1980年代:英国/爱尔兰、新西兰、越南、菲律宾;1990年代:新西兰、英国/爱尔兰、香港、中国大陆;2000年代:新西兰、英国/爱尔兰、中国大陆、印度。

  18.有奉华人为祖先的,想不到! 

image 

阿拉雷特的“广东金山博物馆”

  华人最早涉足澳大利亚的确切日期有多种说法。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92年,巳有华人往返于中国大陆与澳洲之间。孔子在所著的《春秋》里,就记载了澳洲两次日蚀的情况。而另一部问世于公元前338年的中国古书里,也曾出现过华人在澳洲见到袋鼠、黑小猪和当地土者人使用“回力镖”的情景。

  华人真正有规模地移居澳洲,则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澳洲于19世纪50年代发现金矿,19世纪70年代发现锡矿,一下子引起淘金淘锡狂潮。同时,1840年新南威尔士废除流放制后劳力奇缺,开始向海外招募“契约劳工”。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从欧洲、美洲及亚洲各国闻风而来,使澳洲各族人口剧增。有别于美国的旧金山(三藩市),澳洲被称为“新金山”。大量华人作为“契约劳工”涌到南澳的维多利亚,东岸中北部的昆士兰等地,从事淘金业,部分则移到塔斯马尼亚从事淘锡工作。

  在澳洲维多利亚州西南部,距巴拉腊特市(Ballarat)9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为阿拉雷特的小镇。小镇上几乎没有中国居民,却一直将华人视为祖先。每年11月份是当地的中国清明扫墓节,小镇居民会自发地为埋葬在阿拉雷特的中国先祖上香。扫墓的时候,人们一边摇着画有中国年画的小手鼓和拨浪鼓,一边把手中的小爆竹扔到地上,激起清脆的声响,以唤醒沉睡在地下的先人的亡灵。到达墓地后,扫墓队伍会围成一个圈,由一个老者在当中放一个火盆,燃上一支白烛。然后,组织者向人群分发敬香和雏菊。人们分头寻找散落在草坪里的墓石。每找到一块,扫墓者便在墓石上插上三炷香,摆上几朵雏菊。

  阿拉雷特还每年举办一次“中国节”。最吸引人的是节日上的舞狮表演,扮演狮子的全是澳洲少年。1997年8月,阿拉雷特政府动工兴建了一座“广东金山博物馆”,以纪念华人为开发阿拉雷特的功绩。馆里设有专门区域教孩子们学写汉字。在挂着中国字画的展厅内,还有专门的区域供人们体验淘金的乐趣。

  阿拉雷特人有浓厚的中国情结,因为它是澳洲唯一一个由华人建立的市镇。早在1857年,700名华人组成一支淘金队伍,从广东四邑地区出发,抵达了今天的阿拉雷特。他们在澳洲发现了当时世界上含金量最大的金矿,取名“广东矿脉”,后称之为“新金山”。阿拉雷特的金矿含金量极高,每筐金沙中含金量多达64-80两。阿拉雷特因此声名远播,渐渐发展起来,在顶峰时期,小镇人口多达5万,中国人占总人口近两成,有9000多人。“广东矿脉”被开采了55年。最后一批中国矿工于1926年离开了阿拉雷特,但有300多名中国人永远留在了当地的公墓里,大多数坟墓无墓碑。

  阿拉雷特将华人视为祖先的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文明的进步,许多西方人开始反思他们在前几个世纪的“劣史”,进入所谓“国家道歉”时代。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惊世一跪”,忏悔法西斯的侵略暴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为苏联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道歉。1995年,法国总统希拉克为法国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迫害犹太人的行为道歉。挪威国王1997年为挪威对犹太人等少数族裔的压迫道歉。英国首相布莱尔同年代表英国政府对几个世纪前爱尔兰大饥荒中饿死的爱尔兰人表示歉意。此外,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内也曾向卢旺达人就美国袖手旁观卢旺达大屠杀道歉,为美国插手萨尔瓦多内战道歉,对冷战期间美国进行人体梅毒实验道歉。英国女王也于近年向新西兰毛利人道歉,就印度独立前阿姆利则惨案道歉。教皇保罗二世在2000年千禧弥撒上,为基督教会两千年来所犯下的种种不义,诸如十字军东征,歧视犹太人,宗教迫害公开道歉,请求宽恕。2008年,加拿大总理哈珀代表联邦政府,就上个世纪初原住民儿童在寄宿学校遭受虐待的历史正式道歉。2009年11月,澳洲总理陆克文代表联邦政府,正式向上世纪从英国被强迫运往澳洲的数千名儿童移民道歉,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欢迎的。

  19.多元文化备受争议,想不到!

image

毛泽东会见惠特拉姆,后者一手促成了中澳建交

  关于澳洲是否需要多元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定义,在主流社会一直就有争议。几十年来,上至联邦总理惠特拉姆、弗雷泽、霍克,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一个澳洲人都在谈论多元文化。但是,到底什幺是多元文化,以及澳洲需要不需要多元文化,或者是哪些可以多元,哪些不可以多元,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连续四个任期内,作为“一国之相”的总理霍华德不太喜欢“多元文化”这个字眼。2006年,霍华德手下的两员大将为“多元文化”吵了起来。先是财长高德乐对多元文化提出质疑,他认为许多澳洲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是模糊不清的,霍华德立刻表示支持。他承认,他自己很少使用“多元文化”这个字眼,而且他认为每个人对“多元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特别强调澳洲人应该努力融入澳洲社会。但是,几周后,卫生部长亚伯特就在一家杂志上撰文,发表不同看法,他认为,多元文化对于澳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克鲁拉事件(指2005年底在悉尼克鲁拉海滩发生的白种青年群殴中东移民的案子)的发生,我们更是要重温多元文化,使之成为今日澳洲社会的一种凝聚力量。他不仅称赞多元文化对澳洲的贡献,还呼吁澳洲政府应该更密切地和回教社区保持联系,不要孤立他们。

  之后,主流传媒要求霍华德公开解释澳洲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并阐明两位部长中的哪一位才代表政府的真正立场;尽管没有霍华德作答,而一些有识之士则发表了自己较为积极的主张。新州黄肇强上议员认为,多元文化在澳洲应具备四个特征:首先,多元文化中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包括宗教、语言、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甚至饮食文化等),由不同族群所拥有。其次,各种不同文化是可以互相分享的。第三,各种不同文化应该是互相尊重的。第四,各种不同文化进入澳洲是有所取舍的。其取舍的原则是:保持多元文化不致产生冲突,具有凝聚力,对整个澳洲有好处。比如说,澳洲的官方语言是英文,澳洲的政体是民主选举,还有澳洲的法律,这些都是不可以“多元”的。必须强调一点,多元文化不是各自为政,更不是割地而居,如果把某个市围起来,自成体系,和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分割开来,那幺,无论你是哪一个民族、宗教、文化,都不是人们所提倡的多元文化。所以,个别极端回教徒要求在回教社区实施回教法,或者说是要求回教法与澳洲宪法并行,就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只能有一部宪法,一套法律系统。宪法和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也是唯一的。要不然,真的将是“国将不国”了。2006年,联邦曾筱龙上议员也撰文支持这些基本主张。

  然而,不同的声音也相当尖锐,三名昆士兰工党后排议员麦克纳马拉、瓦雷斯和诺兰却呼吁结束多元文化主义,称该政策已经无用,现在只会鼓励社区分离、不宽容和暴力。麦克纳马拉指责多元文化允许社区内的“地下导弹”升起,以及令非法活动暗中繁荣。瓦雷斯表示,多元文化主义已被用来“作为某些团体作出非澳洲化行为举止的一个借口”。他引用在澳洲不被允许的“打老婆”作为文化差异的例子,称种族和宗教暴力显示多元文化滋生了不宽容。“这已经开始分化了我们的社区,使某些团体出现分化,带来澳洲丑恶的一面”。诺兰则称多元文化虽然浇熄了70年代的种族主义态度,但是那些支持该政策的人应该使之更现代化,他认为现在对文化差异已经足够重视,是讨论如何团结的时候了。

  20.移民功过评价不一,想不到!

image  

联邦上议员曾筱龙说:澳洲华人文化因移民而丰富

  对澳大利亚移民功过的评价,大致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第一层面,工党持比较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自由党相对理性保守,然自由党不愿背上反对移民,从而等于反对多元文化的骂名,有时候会反唇相讥,称正是在自由党手里才废除了“白澳政策”;第二层面,少数民族社区、工商界人士赞成开放积极的移民政策,扩大移民数量,特别是技术移民,而主流社会、老一辈本土居民持相对“恐惧”的心理;第三层面,文化人、学者对多元文化主义和扩大移民开放持赞赏态度,而某些具有种族主义思维的政客对此多有反对之声,甚至咒骂。

  2006年,联邦上议员曾筱龙撰文说:在澳洲,以前华人文化的范围非常有限,人们常见的只是舞龙舞狮,很少有其它的形式。近几十年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80年代大批越棉寮移民抵澳,在这里定居后首先开展中文教育,还办中文报纸、建庙宇,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令澳洲的华人文化开始多元化。此后,香港和台湾商业技术移民的到来,使华人文化迅速扩大范围,首先在饮食方面极大丰富了澳洲的中餐业,为本地华人和西人带来地道的中餐美食享受,改变了过去中餐厅只有简单的中式菜,如甜酸排骨和春卷,加上西式菜煎牛扒、炸鱼等中西餐混合的状况。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大陆留学生来澳后,大批有学历、有艺术才华的学生留在澳洲,令澳洲华人在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方面的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有才华的留学生不仅在澳洲发挥了他们的艺术才能,而且带动中国艺术家来澳洲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并为澳洲带来消费者和观众。在澳洲,中西文化的沟通日益加深,澳洲的许多艺术机构,如国家芭蕾舞团、悉尼交响乐团等,都有华裔背景的艺术家。——这是褒扬的声音。

  反对的声音,过去的不说了,2006年3月,人口统计学家比勒尔(Bob Birrell)警告说,大批没有英语技能的移民涌入将扼杀澳洲文化。澳洲的体育运动、文化传统以及通俗语言正在受到大规模移民的威胁。澳洲的主要城市也正受到人口的压力。这决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社会分割变得更加明显,而且他们分别集中在各个地区,某些地区正在变成单一民族的居住地。比勒尔博士在呼吁政府大幅削减目前的移民数量到每年18万的同时,警告说,澳洲预计在2050年达到3500万人口,这对澳洲的城市生活和环境不啻是一场灾难。“要是没有注意到澳洲的各州府城市因过分拥挤而居住质量已经更差,那么此人一定是哑巴,聋子或瞎子。”他说,以来自非英语背景国家为主的移民正在改变着澳洲,我们以前共同享有的核心价值观正在渐渐失去,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追求是自己的房子和院子,都说同一种语言,共享澳洲的体育和文化传统,但是大规模的移民政策正在制造出房价便宜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政府的房屋建造计划迫使澳洲出生的“失败者们”和非英语背景移民拥挤地居住在一起。

  褒贬反差如此之大,有心的读者就要问了:那政府的态度怎样?由于移民这个敏感的问题牵涉到主体民族的地位、各民族的关系、本地人的工作权利、社会福利的分配、社会治安的维系、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故政府所能做的“动作”永远是“平衡”各方的利益。从“平衡”的角度来说,作为政府,维护国家利益是首要考虑的目标。一个最直观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是强调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来得划算。因为技术移民能够带来就业,投资移民能够带来资金,其他移民最好一个都不要。“平衡”的另一方面是“民意”的取向。澳洲是一个有130多个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虽然有限,但如果他们以一个个“个体”的声音发言,其势不可小觑。“民意”的力量虽在平时尚不足以撼动政府的根基,但当他们作为选民群体时,便可以决定性的力量置执政党于死地,乖乖下野。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大体可以猜出,政客们对这方面的表态“永远”是模棱两可的。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天下皆知网站上看到的,谢谢!

澳洲商家广告展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